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发挥好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独特作用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年的外滩金融峰会。
当前,国家正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国家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
首先,以大规模基建投资和出口为主要增长动力的发展模式已开始面临挑战,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来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科技创新将面临中美之间在科技领域的一些摩擦。那么,在当前中美存在局部技术脱钩的大背景下,如何培育前沿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国家迈入下一步新征程至关重要。
因此,积极推动金融制度创新,促进有效对接金融资源和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提供重要金融支持,正在成为下一步金融工作的重点。
其次,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全球化正面临新的格局调整,全球化模式转向区域化甚至局部出现脱钩的新趋势。因此,国家需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拓展更多渠道,更多参与全球要素资源配置,形成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来加强外循环。
香港处于国家内循环和外循环的重要节点位置,可以帮助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的过程中,进一步支持国家实现双循环的相互促进。
另外,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转型不可逆转的趋势。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加大投资以加快净零转型,国家也战略性地提出了双碳目标。香港以及香港交易所,在支持绿色科技的融资需求、连接海内外的企业和投资者共同参与低碳转型、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可以为国家贡献力量。
挑战与机遇并存。作为独具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可以利用其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以及独特的枢纽地位,帮助国家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实现高质量对外开放,大力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促进人民币持续国际化以及经济绿色转型,为国家承担新的使命。
我们的工作具体推进如下:
第一,通过服务科技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的各种金融需求,在香港打造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金融创新生态圈。
按照国家的二十大部署,要建设全球创新高地、集聚世界领先科技和尖端人才,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与广泛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香港有条件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创新生态圈”,不仅可以为国家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对冲局部脱钩可能产生的冲击,同时还可以从全球范围内吸引创科资源,建立国际水准的研发中心。
香港交易所近年来着力推动在创新企业上市融资领域的制度创新,目前已成为中国新经济公司融资的首选国际市场。2018年香港借鉴国际经验,为同股不同股权的新经济企业和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开辟了上市新路径,也为中概股回归敞开了大门,今年还推出了针对特专科技公司的上市新规,进一步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截至2023年7月底,已有274家新经济公司在香港上市,累计市值占比25%,其中包括119家医疗健康和生物科技企业。
同时,在内地监管部门的支持下,香港交易所已将国际公司纳入互联互通机制,大力吸引国际高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
第二,香港作为中国内外循环交汇的枢纽和节点,有条件促进区域合作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全球化正面临新的格局调整,区域化甚至局部出现脱钩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里国际经济金融格局发展中的主要趋势。尽管如此,区域合作依然在继续推进,这为中国以新的方式参与全球化提供了多元化的合作空间。
香港具有连接不同经济体、不同区域的商贸网络的独特地位,可以支持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国家与中东地区、亚太地区、“一带一路”沿线、RCEP成员国、欧洲地区等进行多种形式的密切联系与合作。
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更开放的中国需要更加国际化的人民币。围绕不同的国际协议,中国可以依托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优势,促进在岸市场与香港离岸市场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境外信贷发展、基础设施投融资、金融产品投资,以及大宗商品定价、电子商务计价结算等领域的使用。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合作,强化人民币在相关国家和区域金融体系的广泛应用。
顺应这一战略趋势,香港交易所当前在大力培育离岸人民币产品生态圈,为人民币“走出去”提供新的动力。我们已经陆续推出了A股ETF产品、美元兑人民币期货和期权、MSCI系列产品,例如,2021年10月推出的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管理持有中国资产风险的便捷工具。今年6月,我们成功推出了“港元-人民币股票双柜台业务”,目前共有24家香港上市公司加入了双柜台。中国证监会也已经宣布下一步会将人民币股票加入到港股通。
通过以上的广泛努力,香港有条件逐步构建一个离岸人民币交易、结算、风险管理的金融生态圈,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第三,以开放、透明、创新、高效的金融市场支持国家绿色转型。
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中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当前国际环境下国家与发达经济体保持经济金融合作的重要领域。中国已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减排目标,这将对国家经济金融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推动一系列行业转型中和技术创新的全面变革。
基于对国际和国家绿色转型大趋势的把握,香港已经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于2035年前把香港碳排放总量由2005年水平减半,并承诺将在未来十五至二十年间再投入2400亿港元,推动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香港正在努力建设国际绿色科技及金融中心。
香港交易所作为香港资本市场的枢纽,汇集了来自全球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多种参与者和资本,积极搭建有效的平台和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流入真正有利于绿色转型的行业和企业。
特别是,在引导金融市场加强对ESG信息披露、可持续资产配置和产品创新等多个层面,港交所正通过完善上市规则和监管框架,推动金融市场做出一系列结构性转型。具体包括:
一是不断强化上市发行人的ESG披露要求,搭建可持续发展信息平台,让投资者和整个金融市场尽可能丰富、便利地获取相关信息。例如,2016年港交所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每年刊发ESG报告,是首批强制上市公司做ESG披露的交易所之一。2019年咨询市场意见后,又增加了强制披露的内容。
二是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保持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准则与国际最新监管要求一致。
三是拓宽绿色转型投融资渠道,增加绿色投资标的创新。股市方面,已经有不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公司登陆港股市场。尚未进入商业化阶段但具有科技含量的绿色及可再生行业的企业,也可以利用我们今年推出的特专科技新规融资,解决早期发展的资金需求。债市方面,2022年共有75只GSS(绿色、社会及可持续发展)债券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筹得228亿港元。
四是搭建国际碳交易市场,提高碳资产定价效率。港交所于2022年10月推出了香港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为国际自愿性碳信用产品及其他绿色工具提供交易平台,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环境成本定价。
历史经验表明,世界越分裂动荡,越需要联合各方力量,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就越重要。结合国家所需与香港所长,我们认为,香港未来有条件继续担当中国高质量发展特别是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在新的条件下积极支持国家的绿色转型,在新的国际环境下积极服务国家参与区域化、全球化合作的大战略,发挥好超级联系人的独特作用。
我相信,香港通过积极参与和服务中国经济的各种战略转型,也必然会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更具竞争力、更有活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作者史美伦系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主席,本文系作者在第五届外滩金融峰会全体大会暨开幕式“迈向新征程的中国与世界:复苏与挑战”上发表的主题演讲,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