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创金融模式 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9-25 09:22:00
简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外滩金融峰会。今天会议的主题是“金融支持科创发展与技术驱动下的金融创新”。当我们谈论金融科技时,通常理解是在探讨科技赋能金融,怎样通过科技手段更好地帮助实现金融功能。今天我想换一视角,不讲金融科技,而是讲一讲科技金融。金融应当如何更好地赋能科技,怎样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驱动。
作者:尚福林

  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外滩金融峰会。今天会议的主题是“金融支持科创发展与技术驱动下的金融创新”。当我们谈论金融科技时,通常理解是在探讨科技赋能金融,怎样通过科技手段更好地帮助实现金融功能。今天我想换一视角,不讲金融科技,而是讲一讲科技金融。金融应当如何更好地赋能科技,怎样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驱动。

一、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排在第一位,说明了创新对于转型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任何时候都应当重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是个古老命题,从“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到“中等收入陷阱”,在技术条件给定的条件下,仅靠资本投入,是无法维持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甚至可能会随着劳动力成本上涨和产品竞争力下降陷入长期停滞。要摆脱这种发展困境,必须依靠创新,通过引入技术创新这个要素,对生产资料进行新的组合,进而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这种发展的动力是内生的,金融发挥着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社会研发投入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连续8年超过2%,2022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的2.55%。美国大约2.8%,它的GDP基数比我们大得多,它的研发投入数量还是比较大的。与此同时,基础研究领域投入比较薄弱,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对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保障经济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中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这是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过去依靠传统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已经持续下降。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增加资本投入带来的产出变化非常明显。当前,从信贷投放与GDP增长的关系可以看出,信贷投放拉动GDP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投资的经济产出率呈下降趋势。

  1994年,GDP每增加1元对应0.64元的信贷投放;到2022年,GDP每增加1元对应4.53元的信贷投放。这说明了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下降,也抬升了宏观杠杆率。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金融发展都需要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科技创新无疑是这些要素中最关键的变量。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充分反映了对科技创新与金融融合发展的高度重视。

二、我国金融体系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有巨大空间

  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历来紧密。上到工业革命,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没有金融资本的投入,科技研发成果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此同时,科技的成果往往是颠覆性、革命性的,科技创新的成功往往也为金融业带来了可观回报。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在支持创新发展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初步建成了包括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创业投资、保险和融资担保等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科技型企业贷款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科技型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推出了科创类的债券产品,设立了科创板、北交所,深化新三板改革。与此同时,金融业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也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方面,金融体系结构与科技创新的需要之间仍有比较大的优化空间。由于历史等因素,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信贷服务更适应传统的、成熟的实体经济运转。我国的银行体系在早期支持工业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积累了服务大企业大项目的经验。而科创企业的特点是“轻资产、高投入、高风险”,对现有银行体系构成了比较大的挑战。

  在股权融资方面,资本市场规模远远小于银行信贷市场。从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结构看,2022年末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3.1%;从全年增量看,仅占3.7%。此外,资本市场发展仍不充分,市场短期行为多,缺少长期耐心资本。风险投资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对初创期和早期科技型企业关注和支持较少,更多着眼于成熟期的科技企业,追求IPO溢价。

  另一方面,现有金融业务模式与科技创新的自然属性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不匹配。一是技术知识壁垒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和风险识别方法难以对技术和市场前景作出判断,单纯依靠财务报表和抵质押物,很难做出投资或者信贷决策。二是单一金融供给无法适应处在不同周期的科技创新需求。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科创企业,还缺少有效衔接覆盖的金融服务。三是科技创新的风险回报方式无法满足银行信贷要求。科创企业的投入成本容易量化,但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前景不确定,收益也具有很大不确定性。银行信贷资金有成本且是固定收息,银行只能从科创企业的贷款中获得有限的利息收入,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不匹配。

三、不断创新适应科技创新需要的现代化金融体系

  发展科创金融是个系统性工程,既要针对科技创新存在信息不对称、轻资产、研发投入大等共性问题作出调整创新,也要关注不同生命周期中的科创企业的金融需求加以完善。我们要解决的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需要从思想认识、组织形式、业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方面形成类似于支持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系统性观念与共识。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展开阐述,我从资本市场与银行信贷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点环节谈点个人建议。

  第一,资本市场重要的是要解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长期耐心资本的问题。资本市场独有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最契合技术研发不确定、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

  一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强对科技企业上市的包容性,支持科创板、新三板、北交所分层错位发展,发挥转板上市功能,畅通资本流通机制,提高市场活跃度和吸引力。

  二是拓宽资本来源。培育更多的成熟机构投资者,引入更多长期资本,加大保险等长期资金权益资产配置的权重和规模。

  三是规范创业风险投资。鼓励私募投资基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发现挖掘科创企业的市场价值。

  第二,信贷市场要解决信贷资金的风险补偿问题。银行信贷如果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将对科技创新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是在市场机制与技术手段方面加大创新力度。鼓励利用数字技术等现代化手段,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风险评估和控制水平。在此基础上,允许银行通过差别化利率定价体现风险溢价。

  其次,是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具有外部性,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需要政府适当介入。重点是解决抵押担保不足、缺少风险分担补偿机制问题。

  最后,是需要在政策甚至法律制度层面做一些突破创新。考虑到科创企业未来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制度设计上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调整。回顾整个信贷资金在运用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次比较大的调整,我们实际做过很多创新尝试,比如针对企业扩大生产、升级改造,创新了流动资金贷款、技术改造贷款等。

  2016年开始的投贷联动试点,目前看效果有限。主要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我们看到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都有一些相对成熟的支持科技创新的做法,比如银行和外部私募机构合作间接为科创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再与私募机构共享股权收益;再比如银行直接对科创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通过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防止企业在财务等方面出现风险等等。

  在科创贷款方面,如果能够突破一些障碍,对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对于专精特新这些企业的发展也将会起到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希望降低试错的成本,也可以考虑采取“监管沙箱”试点的方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结合方式。当然,首先要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第一位。

  最后,祝本次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作者尚福林系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本文为作者在第五届外滩金融峰会全体大会“金融支持科创发展与技术驱动下的金融创新”上发表的主题演讲,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