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结构性转变下,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与发展
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讨论。作为一个银行家,同时担任香港交易所的董事,我有很多机会跟不同国家的跨国企业和投资机构交流,他们对全球的局面,包括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看法很不一样,有乐观的,也有悲观的。让我总结一些想法,先了解大环境,然后提出一些建议给各位参考。
首先,我认为现在全球的局面正处于百年一遇的划时代改变,当中包含了几个结构性的转变:
第一,世界正由单极化走向双极化。过去50年,美国可以说是单一的经济巨头。近年,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高速增长,已经变为中美双极领导的局面。
第二,在地缘政治的促进下,世界正由全球化模式趋向区域化。在这个过程中,亚洲在全球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第三,贸易流过去30年的模式,主要是由东方生产给西方使用。近年,随着亚洲区内GDP的提升,人均消费能力的稳步上扬,贸易流更多变成由东方生产给东方使用,逐步带动全球供应链的结构性重整。
第四,由于以上提到的改变,世界秩序正在改写,包括货币体系、金融基建、新的数码支付平台,贸易协议、以及市场规则,监管标准等,都会重新定位。
未来五年,全球的GDP增长有70%来自亚洲。中国,东盟,南亚以及中东将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而中国的金融开放也会带来巨大的机遇。
尽管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不同的挑战及不确定性,但我认为这是周期性的而非结构性的。
从金融的角度,我觉得有几个宏观的趋势:
第一,全球资金将重新配置。无论是海外资金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或者中国资金对海外资产的配置,目前都是非常低的,与中国实体经济的规模相比,两者都有很大的空间去提升。
第二,供应链的重整改变了贸易和资金流的走向,区域性的往来将大幅增加。
第三,在货币多元化的需求下,用人民币作为交易结算和投资的需求将逐步提高。
面对各种改变,中国在过去几年持续稳步推进在金融领域的制度型开放,不断加快与国际接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跨境合作不断加强。
我们深信中国金融体系的持续开放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可是制度型开放目前还面对一些考量,包括:
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结合复杂的国际形势及跨地区的监管要求。
此外,确保资讯和网路安全的风险管理也至关重要。
在以上前提下,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更大程度发挥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枢纽的作用。
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是天然互补的。
作为新的替换货币,人民币必须跟全球最大贸易流量挂钩。现时人民币在国际的使用量还是不够普遍。
提升离岸人民币的流动性、可兑换性、可对冲性,增加离岸人民币产品种类等等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类似沪港通、债券通、互换通等促进跨境流动及互联互通的有效管道,也可以开得更深更阔。
一方面确保人民币流通,另一方面持续建设强大的生态系统,目的是要达到促进人民币的更广泛使用。
第二,促进区域贸易发展,支持以中国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
未来十年,亚洲区内的贸易流,特别是东盟、南亚和中东地区,潜力巨大。
随着全球贸易走向区域化,中国作为主要贸易大国,积极推动并参与区域间不同的贸易协定,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议利用区内不同国家的优势,包括原材料供应、科技建设、人力资源等,更有策略性地去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
第三,推动绿色和转型金融发展。
结合我们的市场观察,建议中国在转型金融分类标准、资讯披露机制、监管框架等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同时,建议鼓励相关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自愿碳市场交易,推动转型金融发展。
也建议不断加强境内外绿色金融合作,丰富两地绿色资产,引进国际资本,配合不断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最后,作为区内历史最长的国际银行,我们有责任更好地配合国家金融开放的蓝图,发挥国际银行的作用,连接中国与世界,协助企业跟投资者抓住这一个划时代的机遇。
谢谢大家!
作者洪丕正系渣打银行亚洲区行政总裁,本文为作者在第五届外滩金融峰会“迈向新征程的中国与世界:复苏与挑战”上发表的主题演讲,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