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建设现代产业化体系机遇 积极发展西部优势产业
发布时间:2023-06-21 09:20:00
简介:国内方面。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2023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部署总体工作方案。此外,推进“双碳”目标也是当前国内非常重要的任务,将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作者:陈文辉
当前国内外形势
国际方面,去年以来,去全球化加速演进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中美经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钩风险。
国内方面。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2023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部署总体工作方案。此外,推进“双碳”目标也是当前国内非常重要的任务,将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新形势下我国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机遇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明确部署,西部地区可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发展优势产业。
第一,要在产业链重塑中寻找机会。全球产业链正在重塑,中国产业链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部分产业向外迁移,部分则在国内市场间转移。产业链重组或转移的影响因素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后者包括产业链安全等问题。虽然我国人口成本比东南亚国家相对更高,但西部地区仍保有一定优势,可以引导我国东南沿海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比如陕西地区劳动力素质远高于越南,特别是陕西西安的高校毕业生优势明显。
图1 西部地区与越南的劳动力成本对比
第二,要在“双碳”目标推进中寻找机会。一是要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能源比较优势。光伏、风电资源在西部地区分布密集,尤其是青海、宁夏等地光照资源十分丰富,且拥有大量的沙漠、戈壁。但与传统煤炭、石油资源相比,电力的输送、存储更加不易,能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其能源比较优势将更加显著。比如数字经济对电力消耗最大,西部地区可以抓住“东数西算”等机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二是借助中欧班列推动绿色运输。海运脱碳难度远高于铁路运输,西部地区开行中欧班列有利于产品以更低碳(考虑碳排放价格后)、更低成本的方式出口。未来在计算能源成本、产品成本时,一定要考虑到碳的因素,目前欧洲国家已将碳因素纳入考量。
图2 海运脱碳成本极高
三是关注降碳需求所带来的相关产业发展机遇。当前西部地区能耗强度本身就较高,在“双碳”目标的硬约束下,西部地区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未来高耗能产业进一步西迁后,持续的减碳、降碳需求将带动相关产业在西部蓬勃发展。
第三,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寻找机会。俄乌冲突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加大对我国的打压,与此同时,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则较快,一季度同比增长16.8%,比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增速高出12个百分点。不久前,首届中国—中亚峰会胜利召开,我国与东亚五国共同签署《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加强了与中亚的政治互信,有利于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大与中亚的经贸合作,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机遇。
第四,要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中寻找机会。数字经济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的,也是难以想象的。英伟达仅从事芯片研发,就能够成为市值过万亿美元的公司,可以媲美部分发达经济体的产值,更毋论苹果这一市值超20万亿人民币的企业。
在汽车等传统工业领域,西方国家已有百年历史,深耕时间很长,短期内很难赶超;但新能源汽车兴起为我们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传统汽车厂商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上积累的优势不再,中国企业在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在数字经济方面,从总量和其他维度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仅次于美国,存在明显的后发优势。移动互联网兴起,我国消费领域进行了整体改造,如今产业互联网正在蓬勃发展,开启了产业数字化升级新征程,西部与东部相比也没有明显差距。因此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通过对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克服过去我国在产业发展方面的一些劣势。AI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推广,将颠覆很多原有的生产方式,西部产业发展抓住这一机遇就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第五,要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寻找机会。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有助于资本要素、产品要素实现更加畅通、更有效率的流动,提升我国的比较优势。过去普遍认为,发达国家法律体系更健全,对外贸易更方便;但现在看来,中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同时也是发挥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西部地区在其中能找到较大的发展机遇。
加大金融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力度
第一,金融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建设离不开金融,金融也要依附在产业基础上才能发展,二者是皮和毛的关系。我国要吸取部分国家金融脱实向虚、导致产业空心化和社会分化的教训。近些年美国始终强调“回归实体经济”,就是因为“脱实”过于严重。但实体经济并非在短期内就能实现回归,特别有些产业需要大量产业工人,回归更加困难。也有美国官员曾提到,劳动力需求旺盛的产业可能很难回归,而劳动力需求较低的企业回归相对更容易。从这个意义上看,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有很多教训值得吸取。
第二,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建设,避免金融脱实向虚。要设计更加科学的制度,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减少金融产品嵌套,避免资金空转;要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让长期资金能够获得持续回报,减少制度性短期套利机会;要提升资本市场包括一、二级市场的流动性,让短钱真正变为长钱,并且愿意变为长钱。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第三,要大力发展养老金和长期寿险。中国人口出生率低已经成为不争事实,人口老龄化压力不可避免,这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养老问题本质是财务问题。老年人的需求大多可通过技术进步解决,例如机器人可以解决看护问题,医药可以解决健康问题,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得有钱。
要为老龄化风险提供财务保障,这一过程中也能够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大量长期资本。发展养老金和长期寿险的国际经验很多,对比来看我国养老金和长期寿险占GDP的比重都处于较低水平。
参照国际经验,按养老金规模达到GDP的50%测算,五年后我国养老金总规模理论上应将达到70多万亿元,若真能达到这个目标,则既能为全体国民提供充足的养老保障,又能支持经济发展,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长期资本。
图3 我国养老金和长期寿险发展水平都比较低
第四,保险业要发展好主业,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近几十年,中国保险业发展突飞猛进,但中间确实面临不少问题,包括短期化问题、内部循环问题等,要花大力气解决,让保险可以更好地服务产业健康发展。以农业保险为例。农业是根基性产业,保险如何服务好农业产业,其中大有可为。再比如科技保险等,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总而言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金融大有可为,而且也必须有所作为。
作者陈文辉系CF40学术顾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本文为作者在第三届金融四十人论坛曲江全体大会“西部发展新征程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上所做的主题演讲。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CF40立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