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以数字化演进推动服务实体经济
发布时间:2022-12-10 11:20:00
简介:此外,金融机构在提高差异化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能力时,要重点把握好两点:一是发现有效需求,服务有效需求,重点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二是金融机构应提升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建议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来实现信贷概率审批,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视规则创新和制度创新。
作者:钱斌
提要: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中,应高度关注三个问题:一是要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二是要有效平衡科技创新与科技伦理,三是要精准把握金融生态发展趋势。交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三方面实践经验:一是紧密对接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全面融入地区经济发展,以企业级架构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流程重塑和产品复制推广;三是精准推进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有效赋能数字普惠、乡村振兴和金融为民。
此外,金融机构在提高差异化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能力时,要重点把握好两点:一是发现有效需求,服务有效需求,重点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二是金融机构应提升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建议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来实现信贷概率审批,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视规则创新和制度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交通银行始终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重中之重,牢牢把握新发展机遇,创新服务模式,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接下来,我将分享交行的实践探索。
交通银行数字基建不断升级换挡
商业银行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一贯是科技创新和数据应用的先行者。我们陆续经历了Bank1.0、2.0、3.0的不同阶段。进入4.0时代,嵌入场景生活的智能银行服务应需而变、随手可得。从Bank1.0到4.0,数字化演进、科技创新始终是驱动银行业发展的重要变革力量。2021年交通银行推出了“十四五”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明确了将人工智能作为数字化新交行的新名片,提出“POWER”战略,以此强化金融科技引领,推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和价值体系的重塑、再造。构建面向数字经济更加高效、便捷、安全、公平的金融供给体系。
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全方位服务实体经济
作为国有大行,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公平性,是交通银行始终思考并努力探索实践的方向。
一是紧密对接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构建智慧交易链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蕴通易信”的开立、确认、转让、融资等服务,将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向产业链多级供应商渗透。创新推出上下游小微经销商全线上直融业务模式,促进金融资源在供需两端更充分、更合理地进行匹配。
二是全面融入地区经济发展,以企业级架构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流程重塑和产品复制推广。支付结算是商业银行联结人民群众的纽带,也是数字化经营的基础,交行正在推进医疗付费“一件事”,将医疗数据、医保数据、保险数据和客户授信、支付结算相匹配,形成信用就医、无感支付,客户在就诊期间能够无感完成医药费用结算,银行作为资金清算枢纽,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客户少跑腿”。此外,加快企业级架构、产品工厂和中台建设。通过模块化、组件化、参数化灵活配置,实现产品对市场和客户的灵活有效适配,满足业务场景化、定制化、差异化。
三是精准推进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有效赋能数字普惠、乡村振兴和金融为民。打造“兴农e贷”产品体系,在手机银行等各类线上渠道设立“交银益农通”线上服务专区。全方位推进“机构在线、员工在线、产品在线、服务在线”理念,构建手机银行7.0服务新模式,由“银行有什么给什么”向“客户要什么给什么”转变,由线下“面对面”服务向云上“屏对屏”服务进行转变,不断增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
数字化转型需要关注三个问题
金融科技在助力经济发展增加确定性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的不确定性。需要高度关注三个问题。
一是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数字经济模式下,金融风险的复杂性、传染性、交叉性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要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提升自身风险防控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二是有效平衡科技创新与科技伦理。数据和技术的谬用、滥用将会衍生出复杂多样的问题。要坚持科技向善的商业伦理,将支持实体经济、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作为一切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高度关注数据安全、数字鸿沟、算法歧视等各种挑战,依规用权、合理用权。
三是精准把握金融生态发展趋势。在数字经济模式下,未来将进一步呈现“资源无边界、行业无边界、产品无边界、客户无边界、组织无边界”的新发展趋势。金融机构要以客户为中心,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与新型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一件事”思维实现数字化转型从局部到全链条,从部门级、产品级到企业级、生态级的全面转变。
关于提高服务有效需求的能力、提升风控能力的建议
金融机构在提高差异化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能力时,要重点把握好两点:一是要能发现有效需求、服务有效需求,提高金融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公平性。金融资源始终是稀缺资源,金融机构需要用业务能力、技术能力和宏观判断能力来发现有效需求,服务有效需求。二是提升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金融机构管理着数万亿甚至数十万亿的资产,如何保证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安全,需要金融机构重点关注。
在有效性需求方面,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国企、央企等重点行业重点项目总体上不缺资金,各金融机构在此领域的服务能力相对比较充分。相对而言,金融机构在普惠、中小微企业以及新经济、新业态、新市民等方面的服务能力不足。一是因为这些领域有很多初创企业,缺乏完整规范的财务报表;二是这些行业往往缺乏抵质押资产;三是这些领域的信贷需求呈现量大、点多、面广且融资金额小的特点,往往导致服务和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对此,可以从五方面进行优化。
一是用数据为企业增加信用。这个数据不仅指金融业的交易型数据,也包括行业数据、工商税务数据、保险数据、销售数据、应收账款等数据,从而为客户及企业进行全方位画像,减少信息不对称。
二是更好地融入到产业链内部。通过核心企业供应链的上下游来发现需求,深度开发,促使资金链和供应链有效结合,从而更好地推动金融资源得以更加充分合理的分配。
三是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服务下沉。很多新市民、新企业、新经济无法获取金融资源,关键是这些服务“高高在上”。通过运用科技手段、互联网手段,推出移动在线、服务在线的方式,让服务下沉,让更多市场主体能便捷地获得金融资源,这也符合未来发展趋势。
四是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产品本身比较复杂,老百姓和企业很难理解产品内部深刻复杂的结构。对于一些标准化、信用类的产品可以完全通过线上获取服务,而对于一些金额相对较大,产品设计比较复杂或者需要抵质押的产品则更需要线下配套支撑,未来需要做好线上线下的联动以更好提供服务。
五是提高产品的灵活适配性,按照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差异化定制和组装产品。目前银行普遍在推进产品的差异化、模块化、组件化、参数化。我认为未来产品创新不一定是从无到有、从0到1,也可以是对产品要素、模块组件的重新组装,使之更好地适配客户需求。
对于金融机构提升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方面,我有三点建议。
一是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来实现信贷概率审批。传统信贷审批依据专家规则,属于经验型的信贷审批。未来,信贷审批需要朝另外一个方向转变——即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概率审批,两者需要结合,形成并重。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贷前授信、贷中放款和贷后资金流向以及经营的变化全链条中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实现从人防到技防到质控的转变。
二是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电子亮证、电子合同、电子抵押、电子权证、电子印章等。如果上述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可以和企业征信、个人征信形成联动,那么金融服务的规范标准和风险防控将会再上一个台阶。
三是重视规则和制度的创新。普惠金融存在一些不敢贷、不愿贷的障碍,这是业界的通病。但其背后的原因需要重点关注,往往需要“不良贷款”的问责和监管的处罚。比如说,如果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房市,监管机构将会进行责任追究。对此,很多金融机构会把发票管理作为贷后用途的重要环节,使得流程无比复杂。建议在压实金融机构责任的同时,将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纳入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这种规则和制度的转变,将会提高效率。
展望未来数字化演进的方向,金融为民、服务实体是初心;科技创新、数据平权是支撑和保障;规则创新、体制创新是未来、是目标。空间无限,潜力巨大。
本文为交通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钱斌在2022年12月11日的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全体大会“金融科技:数字技术释放数字生产力”之外滩圆桌“金融机构数字化演进”上所做的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