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的目标与产品设计

发布时间:2022-12-10 11:35:00
简介:货币一直都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作的产物,央行等公共部门想要承担多少职能,关系到如何与私人部门相处,并通过谨慎的涉及,实现央行数字货币的政策目标。在央行数字货币用途尚有限时,稳定币仍有一定的市场地位,应制定监管框架维持加密市场的稳定性,并发挥带动创新的积极作用。
作者:Rory MACFARQUHAR

  提要:各国央行发展数字货币的目标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央行对提升支付韧性和数字主权、革新支付体系、提升支付效率促进普惠金融等功能有不同偏好。在这一过程中,达成数字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商户、金融机构等所有参与者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领域仍面临协调监管、法律框架等许多非技术性问题。要实现金融普惠目标,央行数字货币必须具备离线可用、低端功能机可用等特征。另外要丰富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代理网络、更精简的尽职调查程序、与现有支付系统的互操作性、以及商户的广泛接纳等。

  货币一直都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作的产物,央行等公共部门想要承担多少职能,关系到如何与私人部门相处,并通过谨慎的涉及,实现央行数字货币的政策目标。在央行数字货币用途尚有限时,稳定币仍有一定的市场地位,应制定监管框架维持加密市场的稳定性,并发挥带动创新的积极作用。



  万事达对包容性金融体系的愿景非常期待。在这一愿景下,数字交易可以像电子邮件或短信一样快速、无缝地流动。无论是国内还是跨国交易,数字支付都可以很好地解决隐私、安全和消费者保护等问题。另一愿景是通过智能合约将程序直接嵌入货币本身,实现目前只能由金融机构实现的许多功能。就如何实现这一愿景,万事达积极参与各国央行的讨论,也随时准备与央行合作,利用现有客户网络支持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

央行数字货币目标是产品设计的关键因素

  明确央行数字货币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将对设计方案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决定发行数字货币的优先级有多高。根据国际清算银行 (BIS) 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调研,各国央行发展数字货币的目标存在较大差异。第一类央行主要关注支付韧性和数字主权,担心任何由大型私营技术公司、外国司法管辖区公司运营的系统都可能存在风险隐患。第二类央行认为,发行央行数字货币有助于革新支付体系,提升支付效率,降低国内和跨境支付的成本。第三类央行认为,央行数字货币有助于应对持续存在的金融包容性挑战,解决金融普惠问题。强调支付韧性和数字主权的国家,部分已经引入国有实时账户支付系统,从而与私营支付基础设施形成竞争,其中也有部分国家在考虑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而强调支付效率和成本的国家,其数字方案设计则会格外注重系统的经济性、可推广性。

  万事达在推行办卡计划时发现,在所有生态系统参与者,包括消费者、商户、金融机构之间达成微妙平衡,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卡费过高,必然会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但如果费率过低,发卡行的推广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央行数字货币也面临类似挑战,即如何在各参与方之间合理分配系统运营成本的问题。因为仅靠强制性、行政性手段,可能并不足以让用户接受和使用央行数字货币。

跨境支付发展面临很多非技术性的挑战

  关于跨境支付,包括人民银行在内的很多央行都正在进行一些创新实验,试图了解并尝试搭建一个连接各国央行的公共平台,并研究其能否作为当前代理银行系统的有效补充,初步成果比较令人满意。但跨境支付方面的很多问题,其实属于制度问题和法律问题,而非技术问题。金融稳定委员会(FSB)提出19个需要改进的跨境支付系统构件,比如协调监管、法律框架、ISO20002报文标准、延长国内支付系统运营时间等,这是未来央行数字货币跨国交易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强调金融普惠的央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正在寻找技术干预手段,以帮助全球14亿仍被排除在金融系统之外的人。世界银行指出,仅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远无法实现金融普惠的目标。央行数字货币必须具备离线可用、低端功能机可用等特征,而且要丰富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代理网络、更精简的尽职调查程序、与现有支付系统的互操作性、以及商户的广泛接纳等。上述许多问题都属于非技术性问题,但都阻碍了现有金融体系中普惠金融的发展。

  中国数字人民币试点已经受到世界各国央行和私营部门的密切关注。据了解,中国正在通过一系列手段,支持私营机构提升支付韧性,鼓励支付领域不断创新。比如使用智能合约技术,帮助偏远地区居民、老年人享受普惠金融服务,倡导金融包容性。

  万事达不仅是一家发卡公司,也是立足支付行业的多轨技术公司,致力于通过提供高效、可信、安全、可靠的支付解决方案,更好地服务客户、合作伙伴和社会;致力于创建规范、创新、包容性强、可自我维持的支付系统,提升支付体系的可互操作性,推动卡片网络、实时支付、央行数字货币等众多元素的共同运作。万事达随时准备与各国央行合作,让各国系统与国际支付网络更好地完成对接。

央行数字货币与加密资产的关系取决于央行所要承担的职能

  长久以来,货币一直都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作的产物,究竟哪些职能是由国家承担,哪些功能是由银行和其他私人部门承担的呢?这因国家而异,因体制而异。对于央行来说,重要的是,他们想自己承担多少,如何激励私人部门建立一个系统,并实现自身的政策目标。我们在设计时需要非常谨慎,这样才能确保通过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监管方式,建立一个跨国的协同平台,可以弥合不同框架之间的差距,而且这个平台并不鼓励套利行为,它只是识别和支持不同的国家在监管框架方面不同的偏好。

  关于央行数字货币和稳定币是否可以共存的问题。我认为,如果央行数字货币运转良好的话,那么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到了那时,稳定币还能提供什么额外的价值?稳定币的意义就是,在区块链上存在的法币,因此,稳定币在加密货币交易中很有意义。而央行数字货币如果能以稳定币的形态,在加密市场上交易的话,稳定币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不过,如果央行数字货币的用途是比较有限的,那么,市场对支付创新的需求也许会让稳定币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关于监管碎片化问题。一方面,有人担心,如果政府针对加密货币推出监管措施,人们就会认为加密货币是一种安全的资产,它拥有政府颁发的安全许可证,像银行账户一样,这可能会误导人们,让人们低估这个领域的危险性。很显然,对于稳定币来说,监管非常重要。现在稳定币的流通量,已经高达数千亿美元,而且我们完全无法确认它的背后是否有储备金支持。如果你认为稳定币是有用的,而且稳定币今后无疑可以会发挥一定作用,那么,制定监管框架显然有助于让它保持稳定,让加密货币市场维持基本的稳定性。我想这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本文为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访问研究员、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关系高级副总裁Rory MACFARQUHAR在2022年12月11日的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全体大会“金融科技:数字技术释放数字生产力”之外滩圆桌“央行数字货币:趋势与前景”上所做的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