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球影响力

发布时间:2022-12-10 12:00:00
简介:从近年来国际排名走势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领先地位尚不稳固。面向新征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不小,对此提出五方面建议。第一,强化制度创新和供给,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第二,加快探索资本项目开放的实施路径,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巩固上海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地位。第三,强化离岸金融体系建设,加快打造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中心。第四,高质量推进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金融科技中心、绿色发展的协同联动。第五,持续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分析预警能力建设,积极打造金融创新与安全示范区,构建健全有效的金融安全网。
作者:郑杨

  提要:从近年来国际排名走势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领先地位尚不稳固。面向新征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不小,对此提出五方面建议。第一,强化制度创新和供给,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第二,加快探索资本项目开放的实施路径,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巩固上海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地位。第三,强化离岸金融体系建设,加快打造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中心。第四,高质量推进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金融科技中心、绿色发展的协同联动。第五,持续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分析预警能力建设,积极打造金融创新与安全示范区,构建健全有效的金融安全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对上海而言,就是要发挥好上海作为我国金融开放枢纽门户的作用,持续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示范效应。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金融机构门类齐全,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壮大,金融服务水平和效能显著提升。

  但从近年来国际排名走势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领先地位尚不稳固。上海与纽约、伦敦、新加坡等知名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有所拉大。国内北京、深圳等城市的追赶势头也十分强劲。面向新征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不小,需要加快推动开展一批首创性、引领性、示范性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建设,持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竞争力和辐射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简单提五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强化制度创新和供给,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2021年,全国人大已经授权上海市人大制定浦东新区法规。建议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和供给,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与国际标准做好对接融合。比如,可结合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借鉴国际经验,统筹考虑中国和上海实际,适时修订《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同时,建议加快建立与经济金融活动相适应、接轨国际标准的税收制度。针对各类市场主体制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内外企业将总部或亚太总部设在上海,以及吸引更多包括金融人才、科技人才在内的高层次人才落户上海,推动总部经济和高端制造产业链在上海集聚发展。此外,建议加强高端化国际化人才的“外引内培”,加快构筑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在积极引入一批海外高端金融人才的同时,加快培养本土高精尖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第二,加快探索资本项目开放的实施路径,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巩固上海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地位。

  建议比照发达经济体,根据国情国力制定并稳慎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比如,在开放步骤上,可先适度放开境外资金流入,再逐步允许境内外资金双向流动;先鼓励长期、稳定性的跨境资金流动,再逐步放开短期、流动性较强的资金跨境流动;先鼓励机构投资者开展跨境投资,再适时放开个人投资者跨境投资。同时,建议尽快出台资本项目开放政策的实施细则或管理办法,推动浦东新区在探索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路径方面加快先行先试。比如,针对证券、债券、信贷等领域,尽快推出覆盖面更广的、额度管理下的双向证券投资实施细则、自贸区离岸债券实施细则、跨境信贷资产转让管理办法;针对不同的市场主体,尽快推出境内上市公司外籍员工股权激励操作管理办法、资产管理机构开展跨境双向投资业务管理办法、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管理办法等。

  第三,强化离岸金融体系建设,加快打造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中心。

  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先建立与在岸市场严格隔离的离岸市场,然后再从离岸到在岸的单向渗透逐步过渡至双向渗透。在此基础上,构建以成熟金融制度及设施、快捷低成本的交易体系、丰富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为基础的离岸金融市场体系。同时,加快离岸账户(OSA账户)体系功能优化,逐步增加离岸账户人民币使用的业务场景和范围,活跃离岸人民币交易,推动离岸业务在量的持续增长基础上实现质的有效提升,走出一条符合上海实际、深度接轨国际规则的离岸金融中心发展道路。

  第四,高质量推进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金融科技中心、绿色发展的协同联动。

  建议强化国际金融中心与全球科创中心的协同联动,深化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金融机构的差异化政策支持、建立风险分担和容错机制,更好服务科创企业。积极打造金融科技巨头,加快探索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应用场景先行先试。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孵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企业。瞄准数据要素流动、开放银行等场景,加快技术集成创新,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的方法和路径。加快推动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发展碳交易及服务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研究和制定,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创新。加快探索建立企业碳账户体系,丰富碳交易产品和交易方式,提高碳市场的活跃度。

  第五,持续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分析预警能力建设,积极打造金融创新与安全示范区,构建健全有效的金融安全网。

  建议始终坚持系统观念,深刻把握对外开放与金融安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来保障金融安全。积极探索创新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更好发挥上海在金融安全稳定保障领域的引领作用。加快推动金融风险源头防控及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金融风险识别能力和金融风险监测覆盖面。加强对金融风险事件,特别是可能冲击金融安全与稳定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跟踪分析,建立具有前瞻性且操作性强的风控框架,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全流程、全方位、全周期管理。同时,建议进一步丰富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满足多种类型投资者的交易、避险等多元化需求,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抗风险能力。


本文为CF40常务理事、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杨在2022年12月9日的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全体大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所做的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