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局势与中国市场新机遇

发布时间:2022-12-10 14:25:00
简介:当前全球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全球范围内疫情的影响仍在持续。二是地缘政治的影响更加突出。三是中国正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重新放开也将带来不确定性。四是全球货币环境收紧态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或将面临衰退风险。但相较于过去的经济周期,本轮经济即便进入收缩期,基本面也相对较好。中国政府在防疫政策优化、房地产调控、数字经济监管、收入分配改善等领域都还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增强政策确定性,以提高投资预期,实现经济稳步增长。
作者:John Waldron

  提要:当前全球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全球范围内疫情的影响仍在持续。二是地缘政治的影响更加突出。三是中国正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重新放开也将带来不确定性。四是全球货币环境收紧态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或将面临衰退风险。但相较于过去的经济周期,本轮经济即便进入收缩期,基本面也相对较好。中国政府在防疫政策优化、房地产调控、数字经济监管、收入分配改善等领域都还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增强政策确定性,以提高投资预期,实现经济稳步增长。

  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在绿色转型、技术创新等领域也都面临很大机遇,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美两国在绿色金融、公共卫生、宏观政策协调等方面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关键在于增加互动和接触,建立共识和愿景,共同应对全球的各种问题,这对于双方都大有裨益。此外,外资机构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的相关实践将助力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在优化境内居民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需求等方面也将迎来重要机遇。



全球经济或将陷入衰退 中国应提高政策确定性以实现稳定增长

  白重恩:在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的阴影尚未散去,很多企业的业务仍深受影响。从高盛的角度,您如何看待当前的世界宏观经济形势?

  温泽恩:我认为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影响仍会持续。从经济层面看,疫情的残余影响更多来自于各国为抗击疫情而采取的各种紧急措施,包括大规模的货币和财政刺激,这也导致了公共债务高企。与此同时,供应链也面临干扰,虽然目前部分供应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修复,但仍存在紊乱的现象。究其原因,大量刺激政策和一些供给约束导致当前全球通胀极为严重,达到了多年未见的高水平。为抵御高通胀,各国都在提高利率水平,特别是美国不断进行强劲加息,导致美元更加强势,进而导致全球经济环境更加不平衡。中国也正在应对疫情的挑战,这些挑战限制了中国经济的开放。世界期待中国的重新放开,这将为全球经济带来大量的机遇和增长。

  除了疫情,全球还面临着其他很多方面的挑战。乌克兰危机就很好地说明了地缘政治对市场和经济的影响力。在这一问题上,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权重显然要高于疫情。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增长,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品质,这可能会影响经济增长的绝对水平。据我们观察,中国确实存在消费放缓的现象,或将对全球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部分经济学家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幅将低于1.8%,相比2022年初时的预测大幅下调。目前,欧洲经济已出现衰退迹象,预计未来将迎来温和衰退。我们认为,中国的重新放开也会经历一段波折,这也将对全球经济增速产生一定影响。美国经济虽然不断增长,但增速相较之前已经明显放缓,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相当高。根据我们的预计,美国未来的经济增速将在1%左右。在美欧较大概率陷入衰退、中国重新放开面临波折等背景下,全球经济环境将会更加艰难。此外,我们预计货币政策将会进一步收紧,当前这一趋势已经应验,今后走势还有待观察。12月14日,美联储再次加息50个基点,预计2023年1月还会增加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可能最终上升至5%-5.25%。很多市场人士认为,继续加息是美联储的必然选择。很显然,这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形势令人堪忧。

  但目前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因素,相比于过去的经济周期,当本轮经济进入收缩期时,消费者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更加稳健,基本面相对更好。美国可能会表现得更明显一点,其他国家和地区可能同样如此。但对于全球经济形势,我们仍持审慎态度,我们认为未来全球经济增速会很低,非常接近或可能出现经济衰退。如果中国可以顺利度过这段时期并重新放开,将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很大的积极刺激作用,我们十分期待这种情况的出现。

  白重恩:我也分享一下我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是防疫政策。正如温泽恩所说,重新放开将会面临波折。从全球来看,中国重新放开的时间点比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更晚,可能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但当中国政府下定决心优化防控政策,这个学习过程将会相当顺利,各种专家将会迅速分析潜在隐患并引导中国走向有序放开,最大限度降低不利影响。但我认为,到2023年一季度之前,我们仍将面临重新放开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但我希望重新放开的方向是明确的,这样国内就可以着手回归常态。从这个角度看,防疫政策是中国经济一个重大的影响因素。

  除此以外,中国经济正面临转型,从原来的高速经济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也是中国的政策导向。尽管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有些难度,但我想再次强调,“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当前中国正面临很多新问题,比如今年房地产行业对经济的拖累。但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有他们的难题,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一方面,需求结构面临变化。随着中国人口增速和城镇化率的放缓,加之很多家庭已经拥有房产,房地产市场的刚需趋于下降,必须采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泡沫的持续增长。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想立即刺破这一泡沫。实现这样微妙的平衡是有难度的,政策制定者也在不断地学习。

  另一个需要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数字经济的监管,全世界都面临相同的挑战。中国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措施来进行商业监管,特别是在数字领域,其他国家也可以从中收获一些经验。此外,收入分配的改善也是全球各国都会遇到的挑战,同样需要通过学习找到最好的方案。

  希望当前中国习得的经验足以提高政策制定的水平,让政策有更大的确定性,让人们更有方向感,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投资规划,这是明年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问题,比如地缘政治。在中国,地缘政治问题十分棘手。特别是企业在进行投资规划时,往往很难处理这一因素。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良好,市场规模巨大,而且正迎来“绿色革命”这一重大机遇。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不仅市场逐步扩大,供应商们也表现良好,为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机遇。此外,还有其他领域的创新。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创新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这对于长期经济发展大有裨益。因此,我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持乐观态度。中国只是需要更好地管理学习过程,以尽快转向稳定的增长轨道。    

交流互信是中美关系的基础 加强合作对中美双方大有裨益

  温泽恩:希望中美之间可以有更多对话,尝试改善双边关系,为两国经济增长,以及更多的资本流动和贸易往来创造条件。拜登总统和习主席的对话令人欣喜,希望此次会晤可以为更多的接触和未来双边关系的改善创造条件,这将有助于促进两国的经济增长。

  白重恩:两国领导人的会面成果非常喜人,希望能够进一步改善中美双边关系。但令人担忧的是,两国之间的互信基础仍有待加强,这两个伟大的国家之间仍需构建更多善意。通过观察媒体报道和民意调查可以发现,当前中美两国公众的认知与现实存在脱节,这会带来很多问题。努力缩小现实和认知之间的脱节,这十分关键。

  两国还需尝试为世界制定一个愿景,设想30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两国必须意识到:在可见的未来,中美必须和平共处、相互合作,才能解决各种全球问题。只有基于共同愿景,才能更好地做出决策,共同规划未来30年的世界面貌,并采取切实的步骤。如果两国的政治家们都可以这样去看待问题,世界就会变得更好,我们有责任将政治引向这个轨道。政治家们如果能对世界有更长远的看法,将对中美双方的未来都大有裨益。您对于改善中美关系有哪些看法?

  温泽恩:中美两国增加接触,建立牢固的纽带关系,共同应对挑战,这至关重要。很高兴看到双方领导人的会面,今后两国接触也会越来越多,希望国务卿布林肯今后也能前往中国,与中国保持接触。我们强烈建议中美两国建立常态化的接触机制,将两国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公之于众,以此寻求共同点。

  中美两国有许多可以合作的领域,特别是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此外,在共同应对全球紧张局势方面,中美也可以携手并进。与此同时,中美两国在某些领域也会呈现竞争态势,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两国应该更清晰地区分合作和竞争的边界,明确哪些是可以携手的领域,允许更多的贸易与合作,这将有助于中美关系的更好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互动和接触非常重要。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两国的接触面越来越广,希望这一趋势能够持续下去。

  白重恩:交流互动在中美关系中确实十分重要。这不仅需要最高领导层的交流,也需要民间的交流。两国若限制民众之间的交往,将是非常短视的做法。在全球任何国家和地区,民意在政治中都很重要,特别是大学之间更应该秉持开放的心态。如果考虑到未来30年的共同愿景,我们必须要让两国的年轻人对彼此有非常好的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励教育交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受到了中美在教育交流方面的障碍,但目前情况已有所改善,希望这方面能够继续改进。

  中美两国在很多领域都需要合作,除了绿色金融,本次疫情让我们认识到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也极其重要。另一个合作领域是宏观经济政策协调。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中美政府有着极好的政策协调,否则世界很难那样好地管理危机。这些都是重要的合作领域,希望中美可以为共同应对这些挑战而努力。但与此同时,两个平行的经济体系或者说经济圈的存在,对世界来说并不可行,希望中美能够努力避免这种情况。

外资机构的可持续实践和资产配置优势将助力我国高质量发展

  白重恩:绿色金融是中美合作的重要领域,您能否详细谈谈一下这个问题,并介绍下高盛在这方面的规划?

  温泽恩:绿色金融不仅是全球市场的重要机遇,也是中美两国合作的重要领域。高盛倾向于用“可持续金融”来描述我们的绿色融资活动,主要分为两大支柱:一是气候转型,即全球“去碳化”;二是包容性增长。

  气候转型方面,高盛承诺,2030年之前,将通过融资、投资、咨询等方式调集7500亿美元,助力可持续金融的发展。目前,我们已经调动了约3000亿美元,其中约1700亿美元与气候转型相关,从中可以看到巨大的投资机会。高盛的观点是,把资本投向加速转型的技术创新,将有助于加快转型速度,高盛尤其关注新兴市场在这些领域的资本需求。

  包容性增长方面,高盛也在推进一些计划,比如与清华大学合作的“万名妇女”项目,致力于赋能世界各国的妇女。这些妇女可能因为缺乏资金和教育,而无法享有太多机会。2008年以来,该项目已累计投资约1.5亿美元。再比如高盛在美国推行的“万家小企业”项目,专注于为美国小企业提供教育,酌情给予赠款和贷款,使他们有机会继续发展业务、扩大就业,取得更大的成功。此外,高盛还有一个名为“社区义工服务计划(Community Teamworks)”的项目,专注为世界各地的非营利组织提供志愿服务,贡献我们的员工和能力,鼓励通过自愿行动推动更大的包容性和更广泛的社区参与。

  白重恩:本场大会的主题是“稳与进: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您所描述的内容非常符合这个主题。那么对于中国实现气候目标、向可持续发展过渡方面,您有哪些建议?高盛有哪些最佳实践也适用于中国?

  温泽恩:高盛在气候参与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目前和国际金融论坛(IFF)在中国联合组建一个“绿色金融工作组(Green Finance Working Group)”,致力于推动中美及世界各地公司和政府的去碳化行动。其工作重点是制定一份白皮书,通过高效地调动资本、制定绿色金融分类标准、开发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以优化资本配置,特别是将资本配置到重要的创新技术领域,从而更高效地推进去碳化进程。

  此外,高盛还非常重视数据汇总工作,并通过关注披露信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了解哪些工作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可持续金融的关键在于调动资本,充分¬释放技术和创新能力。如果能调动资本支持创新,全世界都将从中收益。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和中国经济体系有能力更好地配置这些资本,并投向更具潜力的技术创新领域。

  白重恩:中国从高盛等外资金融机构的帮助中获益良多。这些机构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也帮助中国企业获得了更好的融资。相信外资机构也同样会受益于中国的市场机会。那么高盛目前在中国的业务情况如何?

  温泽恩:高盛在中国的业务发展的很好,目前已有超25年的历史。过去高盛主要通过与中国伙伴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并开展业务。但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目前高盛已经能够收购合作伙伴,拥有绝对控股权,并百分之百掌控业务。我们认为这是很重要的机会,有助于高盛在中国市场进一步做大。

  高盛在中国境内的重心在资本市场业务方面,主要促进国际资本流向资金需求量较高的中国企业和相关实体,同时帮助很多中国企业实现上市,包括在美国证交所、香港交易所和中国的A股市场。这是高盛非常重要的一块业务,希望高盛能继续成为中国公司的资本提供者,帮助他们获得成长、实现抱负。最近,高盛在中国建立和发展了更大的交易业务,以促进资本流动、优化风险管理。高盛还致力于发展中国债券市场,并通过陆股通、QFII等渠道,积极引导国际资金流入中国资本市场。

  目前,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本想要投资中国市场,高盛在这一领域已经做出了良好的业务表现。由于中美关系的一些波折,以及贸易和监管方面的限制,使得这方面的业务面临一些挑战。但我们认为,全球资本在中国境内的投资将持续迎来很好的机遇。

  高盛集团在促进资本流动方面拥有强大的中介实力,业务遍及全球,我们希望能在中国成为更大的资产和财富管理机构。目前,高盛与工商银行旗下理财子公司工银理财共同筹建的合资理财公司即将宣告成立。两家机构将共同搭建一个境内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平台,由高盛提供金融服务和资产管理能力,工商银行提供境内重要的分销服务,为中国储蓄者提供高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这也使高盛有望成为中国境内更大的资产和财富管理者。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中美关系非常重要,会对业务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高盛始终是中国市场的重仓投资者,未来也会继续重仓投资中国,我们非常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

  白重恩:很高兴看到高盛面临的业务限制已有所放松。高盛能够百分之百地控股中国业务,对高盛这是非常好的消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将不断提升。相信高盛和其他外资机构将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帮助中国公司适应新的商业环境。


本文系高盛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John Waldron与CF40学术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在2022年12月10日的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全体大会暨开幕式“全球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韧性发展与协同行动”上所做的国际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