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聚焦四大主题 为中国和全球探索转型之机和发展之道
各位线上线下的参会嘉宾,各位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欢迎参加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本届峰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共同主办。我代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对莅临本次峰会的各位海内外朋友、嘉宾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经济金融格局正在经历重要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长期挑战犹存。
第一,新冠疫情的持久影响和地缘政治冲突使得全球要素“断流”、产业“断链”,安全、信任与价值观等因素正逐步取代效率因素,成为跨国企业布局供应链的重要考量,全球贸易投资受抑、国际需求低迷。
第二,随着全球“高通胀、高利率”环境在各国蔓延,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持续承压,新兴经济体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风险隐患日趋凸显,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持续积累,全球经济衰退风险进一步加深。
第三,能源危机使各国减排进程和低碳转型陷入瓶颈,而气候变暖步伐加快导致极端天气频发,进一步冲击能源供给、粮食生产和供应链稳定,全球气候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第四,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主要经济体普遍面临低生育率和高龄就业现象,全球结构性通胀加剧养老金压力,各国生产力和财政可持续性承压。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我们需要有识变之智、应变之策、求变之勇。既要化危为机,更要同舟共济。中国坚持在开放中扩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实现利益共享。开放既是全球经济韧性的关键支撑,也是合作共赢的重要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指出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仅展示了我国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的决心,也体现了我国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信心。
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对外开放的重心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弥补制度短板的目标。在兼顾国情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相关制度与国际接轨,从而实现制度建设与制度开放的相互促进。对于我国的优势领域,可通过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甚至引领全球实践,促进国际治理水平的提升。我国的制度型开放不仅是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之举,也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转型和经济韧性复苏,贡献中国的力量和智慧。
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持续聚焦绿色金融、金融开放、资产管理和金融科技四大主题,希望为全球变局下中国与世界的韧性复苏和共同繁荣,探索转型之道和发展之机。
比如,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工作,为绿色金融的发展保驾护航。近两年,我国通过G20、ISO等平台,牵头主导了可持续金融、转型金融和绿色金融相关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并与欧盟联合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有效提升了相关标准的可比性、兼容性和一致性。
我国金融开放的“质量”与“安全”并重,为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贡献力量。近年来,我国不仅在持续拓宽市场准入和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也在逐步推动金融市场、营商环境与国际最佳实践接轨。此外,我国在区域金融安全网、国际债务治理等领域的规则制定中发挥重要力量。
我国资管生态逐步完善,进一步满足全球投资者的配置需求。近年来,我国在外资准入和经营范围、跨境投融资渠道、国际化产品体系等领域的开放度持续提升。同时,通过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机制,特别审计监管合作,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披质量和监管水平,推动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以普惠金融、跨境场景为抓手,引领金融科技的标准制定和全球实践。2016年,我国的数字普惠金融经验被纳入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弥补了相关国际标准空白。我国还通过参与国际清算银行牵头的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推动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相关国际标准的形成。
具体到上海而言,制度型开放是传统、是使命,也是优势。坚持开放合作、深化协同创新,既合乎自身发展特质,也是进一步承担战略使命的必由之路。目前,上海已经基本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地位和中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从2.0版本进入3.0版本,上海需要抓住制度型开放的牛鼻子,为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功能和监管能效、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全球金融资源配置的能力,甚至为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贡献力量。
“外滩金融峰会”是一个推动中国金融开放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我诚挚地希望各位在座和线上的全球财经政要、学界领袖、金融精英能够畅所欲言、不吝分享真知灼见,为国际社会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挑战,为中国更好地实现制度型开放和高质量发展,为上海更好地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贡献外滩声音,提供外滩思考,形成外滩共识。
最后,衷心预祝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本文为外滩金融峰会组委会执行主席、CF40常务理事、SFI理事长屠光绍在2022年12月10日的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全体大会暨开幕式“全球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韧性发展与协同行动”上所做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