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理论和实践

发布时间:2025-10-21 21:30:10
简介:本课题定位为宏观经济金融视角下,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政策研究。课题研究力争做到四个结合:与当前促投资消费、稳经济增长、防金融风险的重大现实需要相结合,与金融支持实现“双碳”目标相结合,与我国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等地积极开展的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实践相结合,与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积极参与和引领的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及中英、中欧、中新(加坡)等多双边国际可持续金融交流合作相结合。
作者:王信 等

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与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当前全球自然与生物多样性正面临气候变化、物种入侵、过度开发等多重威胁,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下降,进一步恶化气候变化的负面冲击,极大地影响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到,应携手合作应对自然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冲击。2022年12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确立“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为全球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治理明确了路径。

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物多样性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目标和手段”。强化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增强气候减缓和适应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要求。

自然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将冲击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全球半数以上GDP依赖于自然及生态服务,全球金融机构持有资产中,有35%-54%高度依赖生态系统服务[1]。自然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导致企业财产损失、经营恶化,带来金融资产贬值、信贷违约、保险损失等后果,可能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还存在巨大资金缺口,金融仍支持较多有害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项目。需要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引导资金从自然有害转向自然友好领域,实现生态系统韧性增强、投资和就业扩大、经济增长、金融稳定等多重目标。当前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领域的研究还很不足,实践中存在较多难点堵点。如,缺少可比的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金融产品和工具运用不足,相关金融风险评估刚起步等,亟需在方法学、数据、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研究,夯实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基础。

本课题共分为三篇。上篇两章,主要从宏观角度研究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宏观经济效应、探讨自然相关风险评估及应对。中篇六章,围绕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的几大支柱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标准、信息披露、金融产品及工具、激励约束机制、公平公正机制、国际合作。下篇三章,主要对蓝色金融、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数字技术赋能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等交叉性专题展开研究[2]。

本课题定位为宏观经济金融视角下,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政策研究。课题研究力争做到四个结合:与当前促投资消费、稳经济增长、防金融风险的重大现实需要相结合,与金融支持实现“双碳”目标相结合,与我国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等地积极开展的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实践相结合,与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积极参与和引领的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及中英、中欧、中新(加坡)等多双边国际可持续金融交流合作相结合。


注:

[1]Sustainable Policy Institute. Translating biodiversity and nature risks into financial risks. 2022.

[2]本课题报告重点研究自然金融包括其子集生物多样性金融相关重要问题。自然金融与气候金融并列,均为可持续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报告中,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经常并列,更强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但在讨论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自然相关信息披露、自然相关金融风险时,根据相关研究和实践,则不将两个概念并列。


本文为第五期外滩绿色金融报告《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理论和实践》的简版,于2025外滩年会上发布。


报告简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