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环境下银行业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25-10-17 19:03:41
简介:对公信贷信用风险管理压力持续存在。面对平台公司退出、房地产市场出清、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再加上地缘政治、贸易摩擦升级、关税政策等因素,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压力持续存在。从制造业看,2024年8家股份制银行制造业不良率为1.22%,目前小幅上升,同比上升0.04%,但个别区域性银行制造业不良贷款大幅上升。
作者:瞿纲

当前银行业面临的三大挑战

作为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多个岗位历练近30年的金融从业者,我和大家分享个人对现实情况的一些总结、思考,也提出我们在展业过程中的一些考虑以及建议。

当前银行业面临的挑战,我们总结为三个方面:银行自身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风险防控压力巨大、可持续盈利能力面临挑战。

1、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2024年10月以来,尽管流动性供给充裕,7月末M2增速达到8.8%,但实体融资需求仍然偏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贷款需求整体走弱。2024年2月开始,每月贷款都比上个月少增。2025年前七个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2.31万亿元,同比少增0.07万亿。一季度开门红时期,人民币贷款数据为9.78万亿元,但二季度4-5月单月贷款增量连续创历史同期新低。进入三季度,7月同比少增3100亿元。从信贷余额增速看,自2023年3月的11.8%回落到2025年7月份的6.9%,无论线性数据还是当期数据都不太理想。

图1 新增贷款同比变动与贷款余额增速情况

a1

其次是企业贷款整体增加,但企业中长期贷款已经连续8个季度同比少增。2025年1-7月,企业中长期贷款累计增加6.91万亿元,同比少增1.3万亿。深层次原因在于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生产性融资性需求持续萎缩。

图2  企业贷款同比变动情况(单位:亿元)

a2

第三是居民部门去杠杆趋势波动明显。从宏观杠杆率数据看,加杠杆主要还是加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呈微幅波动,一季度加杠杆后二季度再度转向去杠杆。2025年1-7月,住户贷款增加6807亿元,占新增贷款的比重仅为5.3%,这是过去未曾见到的现象,同比少增569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收缩幅度远大于中长期,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意愿偏弱。

图3 居民贷款同比变动情况(单位:亿元)

a3

第四是债券融资对贷款的替代作用明显。这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积极化债,通过专项债置换过去平台的转移趋势非常明显。2025年上半年,置换部分和借新还旧总共发行2.11万亿,同比大幅增长125%。政府部门宏观杠杆率从2024年末的60.9%上升到今年二季度的65.3%,上升了4.4个百分点。宏观杠杆率在政府部门加杠杆,即使相比过去增加,但同美国、欧洲特别是日本相比,依然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从当前情况看,金融表现是实体经济的镜像,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对金融的映射态势非常明显。企业盈利预期不稳制约了投资意愿,居民预期偏弱抑制了消费动能,再加上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拖累了信贷循环。在需求侧收缩与供给侧投放结构性矛盾下,需要顶层设计、宏观政策来协同破解。

2、风险防控压力加大

从数据来看,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相比2024年末增加0.1万亿。不良贷款率从2024年末的1.50%微降至1.49%,国有行和农商行分别下降了0.02和0.03个百分点,但股份制、城商行不良贷款率未出现回落。

拨备压力也比较大。过去通过蓄水池调解,目前招行依然还是遥遥领先。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11.97%。在当前时期,是否可以给予一定的监管宽松,通过拨备调剂来解决银行面临的困境,这是业界正在讨论的话题。

特别是《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将在2025年底结束过渡期,按照要求各行都要体现新规要求,不良率和一系列财务指标都会出现相对明显的波动,这也是所有同业将会同时面临的问题。

零售信贷受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和就业市场承压影响,仍处风险释放周期。从数据看,23家A股上市银行2024年零售贷款不良率为1.44%,同比上升21个BP,仅3家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降低,股份制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也连续三年上升。信用卡、互联网贷款等领域风险加速暴露。近期调研感受到各机构压力较大,也在努力解决不良贷款,但是受限于目前司法环境和必须履行的程序,快速出清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对公信贷信用风险管理压力持续存在。面对平台公司退出、房地产市场出清、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再加上地缘政治、贸易摩擦升级、关税政策等因素,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压力持续存在。从制造业看,2024年8家股份制银行制造业不良率为1.22%,目前小幅上升,同比上升0.04%,但个别区域性银行制造业不良贷款大幅上升。

图4  上市银行2021Q1-202501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a4

图5  上市银行2024年零售贷款不良率变动情况(单位:bp)

a5

3、可持续盈利能力承压

一方面,息差持续收窄,存贷款盈利模式可持续问题突出。2023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4%,首次跌破1.8%的合理临界值,今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1.42%,而且这个趋势短期还看不到好转迹象。2024年42家上市银行中有20家净息差低于1.5%的平衡点,部分地方商业银行甚至低于1%,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受到挑战。

另一方面,非息收入虽在营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对盈利能力的支撑力度受到扰动。2025年一季度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平均同比下降1.87%,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滑0.72%,债市波动影响下其他非息收入(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同比下降3.18%。一季度出现大幅度营收下调,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债券市场估值下降。受十年期国债基准利率影响,一季度回调幅度非常大。尽管二季度有所缓解,但下半年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图6  商业银行平均净息差走势及变动

a6

图7 上市银行非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速

a7

银行业的应对思考

面对上述挑战,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序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我们提出了“三个优先”策略。

一是做好主战场优先,强化重点区域布局。如华夏银行作为北京市政府相对控股的企业,将主战场从过去分散的区域强化重点布局在北京。

一方面依托总部所在地的资源和政策优势,集中资源把总部所在地业务做深做透,建立与当地企业特别是北京市属一级企业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实现对重点区域分行的战略布局。目前我们提出“大行挑大梁”的思路,41家分行抓住“两头”,一方面重点抓表现特别优秀的分行,另一方面加强对相对较差分行的管理,对处于中间层次的分行,在时间、精力和资源上的投入相对会减少。

二是做实产业实业优先,服务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主流。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重点发展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向来是华夏银行表现较好的领域,在ESG领域过去在国内银行业一直位于前列,科技金融方面,希望从北京做起,重点围绕重点产业规划,现在正在策划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和金融机构联盟。

三是做强“五篇大文章”优先,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战略定位和发展阶段,把科技创新金融、绿色金融以及普惠小微打造成特色业务和核心竞争优势。后续华夏银行也会有一系列具体动作,主要还是集中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

第二,持续优化资产配置,提升“五篇大文章”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一是优化资产结构。重点加大符合政策导向、主体资质优良、风险可控、收益稳健的优质资产配置力度。将银行有限资源精准投放至具备更强比较优势、更高综合收益及更低资本占用的领域,持续提升优质资产的识别与配置能力。

二是夯实产业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引擎,其涵盖行业众多且发展阶段各异。提高行业专业化服务能力,在众多领域中精准识别业务机会、筛选有价值的子行业进行深耕。

三是集团联动与外部协同。对内强化与集团内子公司的战略协同,有效整合集团内金融资源,对外积极携手外部专业投资机构,探索实践“贷款+外部直投”等创新业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案。

第三,着力调节负债结构,加强资本成本和信用风险成本管控。从日本经验看,主要有三条路径:海外并购、做强对公、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特别是在负债端管控成本的能力。

资金成本方面,深化交易银行服务,重点推进产业链生态圈渗透,以产业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财富管理、代发工资等综合性服务,带动低成本资金沉淀。持续加强对高成本存款的量价管控,加强低成本客户存款付息率考核,控制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投放规模。拓宽负债渠道来源,降低单一渠道依赖。

信用风险成本方面,牢固树立信用风险成本管控意识,将信用风险成本管理理念贯穿业务经营管理全流程。推进信用风险成本承担机制建设,压实主体责任,持续完善风险考核评价体系。健全信用风险成本科学计量和应用体系,深化信用风险偏好量化传导和预警纠偏机制,持续提升风险成本计量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第四,加大逆周期政策调节力度,积极应对周期波动冲击。

为了更好支持商业银行发挥政治性、人民性、功能性要求,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已经做了很多机制安排,包括创新结构性的货币工具、财政政策支持力度、AIC的试点扩大、发行特别国债等等。

然而,社会资源流动出现了一些新的挑战。当前金融体系出现资源流动板结问题,政府对企业的拖欠、企业间的拖欠等问题。

一是需要精准施策,激发消费新动能。强化财政定向支持,通过完善重点群体补贴、优化转移支付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现金流量表,激发内生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消费金融产品,优化消费信贷服务。

二是在特定时间窗口对有关要求给予一定监管宽容。比如,建议充分考虑各家银行的不同情况,以时间换空间,给予资产风险分类新规落地一定差异化安排,等压力缓解后再恢复到规范正常状态。

三是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地方政府专项债是其中一个来源,需要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大力支持。支持银行业永续债续发,适度放宽增资扩股发行价格监管,加大核心一级资本工具政策创新,推进发行国债、探索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补充商业银行资本。

四是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加快推进股份行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试点工作,探索通过独资设立、联合其他银行设立、引进其他类型投资者共同入股等方式设立一批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在AIC试点方面,能否进一步扩充相应范围,在第一批试点基础上迅速让包括华夏银行在内的机构通过政策红利更好、更全面服务实体经济。


作者瞿纲系华夏银行行长,本文为作者在CF40双周闭门研讨会第458期“低利率、信贷需求与银行业挑战”上所做的主题演讲。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CF40及作者所在机构立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