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点评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187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2%,比2024年全年实际GDP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具体来看: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比上年全年加快0.7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制造业增长7.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671亿元,同比增长4.6%,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4.2%,较1-2月上升0.1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上升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9.1%;第三产业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8%;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9.9%。
一季度美元计价出口金额为8538.51亿美元,同比增长5.7%,较去年四季度回落4.18个百分点;进口金额为5806.96亿美元,同比增速为-7.0%,较去年四季度末回落5.3个百分点。
一季度,新增社融15.2万亿元。其中,政府新增债务(国债+地方债+专项债)3.9万亿元,企业新增债务10.3万亿元(包括地方融资平台企业新增债务),居民新增债务1万亿元。
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3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较去年12月的5.1%上升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相比去年12月的5.0%上升了0.2个百分点。
针对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我们主要有如下三点评论。
第一,工业企业和居民部门现金流有所改善,政府部门新增债务融资增加,融资现金流有所改善。
工业企业现金流状况近期有所改善。2025年1-2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同比增长2.8%,较去年12月的2.1%有所回升,同时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为-0.3%,较2024年12月的-3.3%降幅大幅收窄,扭转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持续下行趋势。
政府债券融资力度显著加大,一季度融资现金流大幅改善。2025年一季度政府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到38700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3584亿元大幅增长185%,创下近年来同期最高水平。特别是2月单月发行规模达到1693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0%,显示政府前置债券发行进度进一步加快。与历史数据相比,2025年一季度政府债券发行量已超过去年上半年的总量(33390亿元),表明政府积极通过举债方式扩大融资,改善融资现金流。
居民部门现金流持续改善。2025年一季度,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79元,较去年同期的11539元增长5.5%,延续了过去两个季度的增长态势。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同比增速为5.6%,略高于一季度的实际GDP增速5.4%。
第二,微观层面房地产市场呈现分化复苏,一线城市的量价有止跌回稳的迹象,二三线城市仍待修复。
宏观层面,房地产投资、新开工和销售的同比增速仍处于调整区间;但是微观层面看,房地产市场在量价两个方面都有一些止跌回稳的迹象。
其中,从销售量来看,2025年一季度末,一线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累计同比增长17.1%,较上季度末的-11.0%实现了显著改善,连续三个月保持正增长;二线城市一季度末仍处于负增长区间,为-8.6%,虽然较上季度末的-28.3%降幅明显收窄,但恢复步伐相对滞后;三线城市一季度末同比增长8.5%,较2月份的18.6%有所回落,但该指标仅统计了30个大中城市的住宅销售情况,因此不宜高估全部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整体的恢复情况。
从住宅价格来看,2025年一季度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增速的平均值为0.1%,环比增速连续4个月为正,有初步的企稳回升迹象;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增速接近于0,初步结束了负增长的阶段,但还未回正;三线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增速持续为负,一季度均值为-0.23%,且降幅有扩大的趋势。
价格数据与成交数据相互佐证,反映出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恢复呈现分化的态势,不同能级城市之间的差距扩大。
第三,低通胀环境还在延续,价格水平处于“低位磨底”阶段。
2025年第一季度,GDP平减指数累计同比为-0.77%,较2024年四季度的-0.73%略有走低,但降幅已趋于平缓。这是自2023年二季度以来连续第八个季度呈现负值,表明经济仍处于低通胀环境。
从CPI数据来看,1月CPI同比上涨0.5%,但2月转为下降0.7%,3月又回升至-0.1%,与2024年四季度末持平。核心CPI(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在一季度保持相对稳定,1月和3月分别为0.6%和0.5%,2月短暂降至-0.1%。2025年一季度末,PPI同比增速为-2.5%,较四季度末的-2.3%降幅有所扩大,工业领域的价格压力仍然存在。
展望二季度,有两方面的风险值得关注。一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能面临边际下行的压力,二是美国关税或将对我国出口和宏观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宏观政策有必要为此提前做出充分准备。
一方面,近年来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季节性特征发生了明显转变。2022年之前,二季度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通常高于一季度,如2016年和2017年二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19.85%和12.56%。然而,从2022年开始,二季度收入开始低于一季度,表现为环比负增长,形成了明显的“税收退坡”现象。2022-2024年的二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30.39%、-8.79%和-9.59%,连续三年呈现负值。
2025年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环比增速为-22.57%,这与往年一季度普遍为正增长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考虑到过去三年表现出的季节性,2025年二季度财政收入可能会进一步下行,给财政支出和宏观调控带来挑战。
另一方面,美国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会在二季度之后逐步显现,对总需求的实际冲击力度需要予以充分评估。根据我们此前的分析,在美国对华征收100%以上的极端关税情形下,统计上中美双边贸易可能大幅萎缩,但由于美国对中国部分出口商品有较强的需求刚性,这部分商品会通过转口贸易最终流向美国。
综合上述分析,根据我们在CF40研究·简报《估算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在“对等关税”政策后的更新》中的测算,即使面临极端关税情境,中国出口受到的冲击规模预计稳定在1.2-1.3万亿元左右,对中国总出口的影响约为5个百分点。如果仅从贸易角度看,这部分出口下降将影响中国GDP约1个百分点。
但外需变化会连带影响就业、消费等多方面因素,产生“乘数效应”。如果考虑到外需的乘数效应,美国关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影响约为2万亿元,占GDP比重约1.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关税冲击在短期或许会比我们的测算结果要大,因此需要密切关注短期内我国总需求的变化,宏观政策也需要为此做出更加及时和有针对性的调整。
本文版权归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复制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