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山讲坛第17期: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中国应对

发布时间:2020-05-28 12:25:00
简介:
作者:黄奇帆、余永定

近期,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在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时,首次提出“六保”,其中之一就是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当前,在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冲击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整体达产率不高、海外需求下降、实体经济“去中国化”等方面的压力。新冠疫情也在客观上加速了全球产业链重构。

全球产业链重构对我国有何影响?如何维护和确保我国产业链完整通畅?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在5月27日的浦山讲坛第17期上,CF40学术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和CF40学术顾问、浦山奖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共同带来他们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中国应对的思考。

以下为本期浦山讲坛要点:

1. 全球产业链为何会重构

   随着全球化进入调整期,全球产业链也会发生一定的调整

   地缘政治原因,尤其是中美关系的影响。在研究产业链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地缘政治问题。

   疫情冲击客观上使得全球产业链需要调整优化

2. 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特点

   疫情下全球产业链重构表现为结构性重构,而并非搬迁式重构

         最近20年,全球产业链形成水平分工结构,但是这种水平分工导致产业链环节过多、运输距离过长,也会造成物流成本高,运输时间长,从而增加全球产业链断裂的风险。

         面对这种脆弱性,产业链重构最合理的方向是让这些产业分工能够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某些地域聚集成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

3. 如何看待产业链“去中国化”?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手段,“脱钩”、“制造业外迁”等都不符合市场规律

   产业重建所需要的资本投入难以保障

   产业重建的配套产业集群无法轻易建立

   产业工人的配套难于在朝夕间完成

   美国的经济结构制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发展产业的社会基础设施配套难于快速形成

4. 如何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

   健全产业链布局,补齐短板。尽全力将产业链中一部分举足轻重的零部件实现本土化,运用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和工艺突破,以产顶进。

   启动国内经济循环,鼓励出口型企业转向内销。

   鼓励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用新技术开发国内市场。如释放煤炭业的市场空间,而非一味搞煤炭去产能;鼓励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努力探索汽车消费新模式等。

   重视网络空间市场价值,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的作用。

   努力扩大进口贸易总额,实现进出口平衡发展。出口大国不一定是强国,但持续稳居进口第一大国一定能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对于一般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去留,应该让企业自己决定,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对于重要的产业链以及涉及国家安全的企业,应倾全国之力加以支持。

   加强基础学科研究

   加强对于产业链的精细化、具体化研究